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学术论文 > 正文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学术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26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人类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在这样的社会中,谁能最终飞上高枝?回答是唯有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
社会发展呼唤创新人才,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教育活动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心环节,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探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
应试教育通过反复灌输,强化作业,以及无休止的评优,竞赛和考试等手段,以外在的压力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只知道呆读死记现成的结论,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本身缺乏热忱向往,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高学历低创造力的人,是很难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复杂局面的。素质教育将扬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创造性教育,它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这样的高创造性人才肯定是社会所需要的。“探究性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形式之一。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自身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实践
(一)创设情境,进行探究学习
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授课方式趣味化,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从创设的情境入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使学生在思维上、情感上真正参与学习活动,探究活动经过和结果,以提高道德认识水平。
1、走进生活之中,进行探究学习
生活是个大舞台,我们的品德课应扎根于这个社会大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爱。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具体的事实入手,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社会现实生活的背景材料,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人际关系实际等。以生活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引导探究的主体。如在上到《生命的强者》时,张海迪阿姨,学生只能在书中了解、书中感悟,不够形象具体。在生活中也找不到类似的人,使学生在心中产生质疑,这是否真实?我们又该如何向她学习?此时,把学生带入到了社会生活中,在此生活情境下再探究张海迪阿姨、李一强哥哥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进而在探究中进行自主实践,帮助李一强哥哥修补图书,打扫环境卫生,这样就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实践,既提高了道德认识,又进行了道德实践。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教育手段,将某些生活片断制成幻灯片、录像、录音,甚至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思维上、情感上真正参与学习活动。
2、引入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学习
办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于用科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自主实践。
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难,才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一些道德两难问题,以引起学生道德认识的冲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如我在教《少年要自尊自爱》时,就描述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几天前的一个下午,六(1)班的俞老师忘在讲台上的一块手表不见了,这会是谁拿的呢?俞老师左思右想,最后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放晚学前,他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今天下午俞老师把手表忘在了讲台上,不知是哪位同学替我保管着?这样吧,呆会儿老师要去开会,每个同学都轮流到我办公室去一趟,记住,一个一个去,请拿手表的同学将表放在我的抽屉里。说完,俞老师就去开会了。开完会回到办公室,他拉开抽屉一看,发现表果然已放在了他的抽屉里。”请问:“拿表者暗中放表的行为是不是自尊自爱?”这一问题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亮观点,摆证据,争得不亦乐乎。这就为后续环节学生主动地投入课文,探究道理作好了铺垫。同时,创设总是情境还可以用文字题、表演题等。
(二)调查研究,进行探究学习
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场所、材料和要求,让学生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思考,从中感受有关道德问题,它基于学生的自身体验来获取感性的认识。
1、访谈调查研究
是通过收集调查对象的资料,进行分析探究,以获得知识、方法、技能的一种学习,调查访谈的对象一般为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等一些学生的榜样。例如:教学九册《苦难的岁月》一文时,为了“知道旧中国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我就采用了访谈调查法,发动学生选择祖父辈的人,请他们讲讲“童年的苦难生活和新中国的幸福生活”,用实际的事例增加感性认识。我对这次访谈布置作了充分的准备,进行细致的要求。由于事例实在、易操作,学生进行访谈后,带来了大量的感知、信息,讲起自己的访谈所得都绘声绘色,使课堂气氛活跃,目标达成对照,受到了启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教学目标已不需引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问卷调查研究 此方法是通过书面形式,设计一些简单的与课文密切相关的问题或测量项目,向被调查者收集材料,然后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得出结论,它较简单、灵活,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对整理的内容进行探究分析。如教学六册《不乱花零钱》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张问卷,让学生去调查几位家长(也可以是自己的家长)。 学生零花钱使用情况调查表

目的:我们想调查你儿子的零花钱使用情况,便于引导节俭。请选择:1、你们给你儿每次的零花钱是多少?( )a、5元以上 b、3-5元 c、1-3元 d、1元以内 e、没有或其它2、在一星期内一般给几次?( )a、 每天一次或更多 b、3-5次 c、1-2次 d、有时有、有时没有3、你们给零花钱的方式?a、主动给b、随意给 c、学生有理由索取 d、学生无理索要 e、其它4、你们在询问你儿零花钱的使用情况吗?a、经常问 b、偶尔问 c、很放心,从不过问 d、学生不肯说,不想再问 通过调查,学生基本模清了情况,然后一起对此表调查结果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树立了榜样,同时,也针对一些问题给予揭示,有“坏习气”的几位同学进行了教育引导。 3、参观调查研究 此方法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引导探究的主体,它能更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探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十一册《家乡在变化》一文时,我就带领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一户农家,他们的生活水平已远远超过一般家庭:别墅式的洋楼,装璜新颖别致,各类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还有自备汽车……是勤劳致富的典型。我们在参观的同时,也访谈了该户主,使学生感叹了生活的富裕,比较旧社会及解放后的贫苦,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党的政策给家乡带来了巨变。此时,调动了学生对学习此文的更大热情,使学生能更加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家乡巨变的原因。 (三)参与实践,进行探究学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基础,实践出真知,人类的知识、技能归根结底都是来自于实践,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够真正理解、消化书上的间接经验,从而在实践中探究有用的、正确的知识、技能,并在实际运用中丰富和发展。 (1)实验、游戏实践 品德课中,碰到问题、难点时,运用实验来解决,探索出其中的一些规律,或让学生通过游戏,在游戏中进行探究明理。例如:在教学《幸神不会从天降》一课,在学生懂得社会财富和幸福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要从小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装盘、切菜等游戏竞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能力,尝受到劳动的快乐,从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此方法能在课内加强道德行为训练,把学生的道德行为落实到实处。 (2)社会生活实践

此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是思品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所学的知识、技能都将在社会中进行实践,也就是把思品课的明理,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导行,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再来提高理论认识,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要把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应用中探究与实际的差距,又要在实践中探究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可谓一弹双石。

(四)合作交流,进行探究学习

生生合作交流与师生交流研讨是在课堂教学中自身心灵与外界环境的全部交流,它使学生之间已有知识、思想、情感、行为的“互通有已”、“智慧共享”收到互联网的效果,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给学生鼓励,让学生在已有成功中体验到快乐,从而对知识问题产生兴趣,进一步加深探究,发现不足,自我完善,自我矫正。

1、生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学习

[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nayishi.com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学习虽然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但所体现的应该是学生的群体智慧。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如四人小组讨论,让持相同观点的学生自由组合,开展辩论等等。这种“茶馆式”、“对垒式”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讨论中互相探讨,互相纠正,互相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独立思考、自主辩解,以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如在教《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一文,学生在明确了“为什么要帮助在困难的人”这一道理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该怎么帮助有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