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思想学习 > 正文

发掘生成问题 激活学生体验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9

发掘生成问题 激活学生体验

内容摘要: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文章就是从:1、众里寻她千百度——发掘内涵;2、学而不思则罔——生成问题;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验感悟。来论证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更为生动、更为活泼、更为丰富。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nayishi.com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 一、众里寻她千百度——发掘内涵 在品德教材中,收录有热爱革命导师、革命领袖、革命烈士和战斗英雄的革命传统教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古代灿烂文化方面的教育。为国争光、热爱长辈的教育。反映儿童生活,了解旧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儿童的贫困生活和勤劳勇敢的教育。进行保护珍贵动物或托物喻人的教育。现代科技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这些教材是作者对生活中人、事、情、景、美、理有机的完美的创造。在开放的品德教学的课堂里,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的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地从知、情、言、行四个方面去体验和感悟教材。由于品德教学是一种体验活动。也是最具个人特征,因为各人的认识结构,人生态度,性格爱好和生活经验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地得到闪现,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呢。如何让学生生成各自不同的理解与体验,这是教学艺术应该努力促成的目的,教师可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做一点尝试。 第一、吃透教材,教师善“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学生被动接受的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漪沦。近年来课堂虽活,但并非普遍的广泛的活,而是老师跟少数几个学生的互动造成的一种表面上整体互动的模糊效应,多数学生的思想仍处于沉睡状态,仍是被动的封闭的。吃透教材的环节要求师生共同走进生活,读懂教材,即理解与接受流行的对教材大众化的理解,这一环节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面将提到的质疑教材与超越教材。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吃透教材,采取有效的艺术手段将学生的思维唤醒,实现学生思维的由被动到主动,由封闭到开放。例如在教学《参加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一课时,大家都谈了自己参加的课余活动,并辩析了哪些是正当的,哪些是不正当的,可突然有一学生提出:“老师,看电视是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吗?”针对这一突发提问,我不是马上抛出正确答案,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但学生的观点很不一致,有的认为看电视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国家大事,是正当的;有的认为看电视容易着迷,使人误了正当的工作,还不利于学习和保护视力。于是我又问:“那么这一活动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变成正当有益的呢?”学生们根据各自的认识,分析了问题的关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很自然得出:看电视时,只要时间适当,看些有益的节目,那就是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我利用这个突发提问带着学生作了一次探究问题的旅行,同时,也带给提问的学生一个极大的鼓舞——他的问题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重视。也激发了其他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教师以智启智,以情唤情,课堂在师生心灵交汇的平台上,生成旁逸斜出,呼之欲出…… 第二、怀疑教材,教师善“激”。生成源于质疑,深加工的疑问永远是学生生发语言、陶冶情趣的焦点。从质疑出发,便能让教材离得更近,从而大大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心理距离。质疑教材,就要将疑贯串于学习始终,读前有疑,读中释疑,读后存疑,解决旧疑存新疑。我们的教学应该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中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在相继生成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问题,实现质疑与生成的完整化归…… 质疑教材既有在初读教材时,对与生活实际相比作出的表层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与感受;有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事物进行比较、区别、迁移的联想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景和新方法。如此课堂,质疑贯彻始终,生成水到渠成,加之教师智慧点拨,生成亦即变得灵动而厚重。如上《你是我的榜样》,深读课文时,老师让学生提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一学生的提问出乎意料:“从故事内容看,诸葛亮不是向曹操借箭,哪有这样借的?倒不如说是“诈”或“骗”,所以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准确。”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也这样想。”“老师,我不同意!”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此时,教师没有敷衍、搪塞,也没有按自已的预设强行施教,而是顺水推舟。“究竟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借”字好,还是用“诈”或“骗”准确,我们再把课文细细地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个现场辩论。正方:大家知道,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为国为已都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谁都知道十天造十万支箭都是不可能的,何况三天?不借怎么行呢?书上说,船两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箭以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骗箭还要说谢吗?只有借箭才会说谢谢。反方: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曹军摸不清虚实,骗曹军射箭,这是骗;诸葛亮明知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可还是答应下来,并立下军令状,这是蒙周瑜,也是骗;再从诸葛亮做准备来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也是为了骗箭,而不是借。反方:曹操最后知道上当,要追也来不及了,从这点看,也说明是骗而不是借。正方:两军对垒,运用计谋,不能说是诈与骗。再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交战中,诸葛亮又把这些箭如数地奉还给曹军了。反方:用骗来的箭射人家,有这样还的吗?……这样的课堂,生成基于质疑而丰富多彩,疑问借于生成而豁然明朗,学生在对非曲直的旁征博引中生成的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更智慧的精彩。 第三、超越教材,教师善“导”。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教材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教材,超越教材…… 如《保护环境》一课,我大胆地摒弃了原有教材,让学生把在社会调查中获得的有关材料、最新信息带进课堂,进行交流。在学生深入触摸生活,真切感受到人类环境正遭到各种污染,环境污染正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大家提出了洁美家园、保护环境,并一直在宣传,一直在活动,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情况呢?保护环境急不可待,但我们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等等问题,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学生们通过调查汇报,产生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严重的污染现象,我们应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时,我就此引导,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希望大家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好好讨论一下。我在各组中巡回了解,并参与其中,从中发现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一个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环保方案出现时,我真正感到这种方法有助于教育上的知行统一。这样的课堂,是品德教学永恒追寻的美好境界。 发掘内涵的过程是艰难的,而发掘内涵的方法则是多样的。只要师生善于发掘内涵,品德课堂就会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学而不思则罔——生成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师应当十分珍惜、爱护、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及丰富的想象力,当有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时,教师不必忙于自己去解答,而应当及时抓住这种难得的机会,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这不仅极大鼓舞提出问题的个别学生,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大胆想象,喜爱独立思考的良好环境,并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领。 如《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我在新课导入后,就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能认真阅读教材,并在重要的地方圈圈画画,记住事例与有关数字,有不懂的或有疑问的也在书上注明。读后引导: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从你们一会儿惊讶,一会儿气愤,一会儿疑惑的表情中,相信你们已经了解了教材内容,知道了美丽的圆明园变成废墟的原因,也记住了几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面对这些历史事实,你有什么想说和想问的呢?通过这样适当的引导,大家提出了各自无法理解的问题:我们国家为什么那么好欺侮?为什么有那么多国家都会来掠夺瓜分呢?怎么会要割让土地、赠送白银呢?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爱国情感自然被激发了。 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新闻记者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胆质疑。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由于学生受到传统教学的束缚,他们已经习惯于教师的灌输,而不愿意去独立的思考问题,也不知如何去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的去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敢问的同时,还善于提问。 笔者很荣幸第一
发掘生成问题 激活学生体验》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