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学术论文 > 正文

谈教育叙事与生命叙事

学术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1

谈教育叙事与生命叙事

一、为什么需要教育叙事? (一)从作者(教师)的角度,叙事更为现实可行 教育叙事研究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育生活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意义、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从而彰显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意义的研究。 (二)从读者的角度,更爱看叙事类的文章 (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 二、教育叙事叙何事? (一)所叙之事要具有亲历性 (二)所叙之事要具有情境性 (三)所叙之事要具有问题性[本文转载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nayishi.com找文章,到那一世范文网] (四)所叙之事要具有意义性 三、好的叙事研究的标准 (一)如何理解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二)如何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教育叙事的故事来源于教师每天的工作与生活。教师每天的生活都跟一个个精彩的、具有鲜活生命色彩的教育教学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些故事既是教师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叙事研究很好的素材。教师通过细微的观察,选择有一定影响和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抓住本质性的东西进行艺术化的描写,叙述在这些故事中产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使人在读后产生一定的共鸣并受到一定的启迪。 (三)教育叙事的类型 1.纯粹故事型 《一个红苹果》居建芬 2.纯粹感悟型 《新手上路感悟》,王蕾(英语教师) 3.故事+领悟型 《一件难忘又该淡忘的事……》, 潘慧黎 《掌声的风波》,白露 4.夹叙夹议型 《捕捉资源常在刹那间》,朱建江 5.先描述后分析型 《一次新旧教育观念的冲撞》,夏冬芸 6.故事群型: 《师爱无边》 朱江月 故事一:师爱,是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真情天堂,如阳光沐浴 故事二:师爱,是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如微风轻拂 故事三:师爱,是神奇无比,可以催生嫩芽、催开百花的不竭能源,如雨露滋润 7.生活片段型:截取教育生活中的某些片段,以一个相对统一的主题贯穿其中。 《我的一年级生活》 8.资源领悟型—— 其一,文本领悟——信、日记、问卷、数字符号 《信——心灵沟通的桥梁》徐月 《默默无闻的孩子告诉我》 《读学生心里的话》(问卷) 《小表中的精彩》
其二,教学资源领悟—— 其三,活动领悟—— 《我想……》许倩 《数学课上的活动恰倒好处吗?》唐琴珠 (四)成功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特色 1.理念新。 2.主题明。 3.内容真。 4.情节精。 5.启示性强。 四、如何做好教育叙事研究? (一)做好教育叙事研究的困难和障碍 (二)基本程序 (三)六个学会 1.学会学习: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2.学会爱:懂得关爱,有一颗善良的心 《怀揣一颗深爱孩子的心》 《爱在平凡中》陆轩 《爱的领悟》白露 3.学会看:关注细节 4.学会反思:抓住事件 5.学会共享:.善于共享,有一种开放的思想 6.学会利用网络工具:使用blog(博客)叙事 7.学会享受教育 《他笑了》,许晓曙 五、教育叙事研究带来了什么? (一)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二)对教师生命价值的认识 “他们渐渐衰老,但是并不幸福,他们富有爱心但是自身却得不到爱,他们有需要但却得不到满足,他们永远是把生命奉献给其他母亲的孩子的教育的陌生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他面露倦容,对事物愈加敏锐,感情日见淡漠,他在课堂上是位独裁者,而在社区则是位隐士,一旦她们接受了作为学校女教师的角色,也就等于接受了老处女的角色,她们默默地为自己所遭受的无法言表也无法理解的痛苦和挫折寻求着答案……在美国小说中,男教师常常是伛偻着身子、骨瘦如柴、面色阴沉、疲倦;他身着褴褛的衣衫。故作优雅,过时了的服装松垮地悬挂在他营养不足的骨架上……简言之,他们在成功地作为一个教师的同时,注定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男人和女人。 (三)教师专业发展 《为从容工作而努力》张建英 (四)对生命成长的领悟 1.领悟学生的生命成长 《她胆大了》, 周正先 《“小珍珠”的成长故事》 张建英 我批评她 我信任她 我表扬她 我帮助她 我赞赏她 附上几年来给晗雨的一封信。 《给学生需要的爱》,潘银婷 为什么不再来一次?——关爱后进生,绝不轻言放弃!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好学生也照样需要爱! 一双筷子,撑起她的脊梁!——特殊家庭的学生更需疼爱。 不拘一格降人才!——真爱,将品行恶劣的学生引入正途 2.对教师而言 《我的一年级生活》,马燕芬 《让爱伴着梦想飞翔》,潘继云 《基础教育》8期 《在成事中成人》,蒋梦琴 《学无涯》,潘银婷 对一年成长的回顾 其一,独上高楼 其二,为伊消得人憔悴 其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谈教育叙事与生命叙事》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