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行政论文 > 正文

浅议建设新农村  培育新型农民

行政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0/11/9

浅议建设新农村  培育新型农民

浅议建设新农村 培育新型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是摆在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紧紧围绕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始终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鉴于目前新农村的发展形势,本文就新农村的内涵,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培养什么样的新型农民,如何培养新型农民等问题进行粗浅论述。
一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涵,应该是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总的来讲,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可以说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管理民主”是政治层面上的,属于政治文明建设的范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从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概括,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之所在。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六个“新”:一是农村经济要有新发展,二是农业经济要有新产业,三是农民生活条件要有新改善,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风尚,五是农村风貌要有新变化,六是农村的民主管理水平要有新提高。
在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一定要把农民作为主体,这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决不能仅仅简单地把农民作为政府关爱、扶持的对象。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建设新农村中去,就是以农民为本,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农民为主体,这也是由建设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建设新农村任重道远。我们只有使亿万农民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他们自己的事业,才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
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
农民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第一、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新农村,当然也不能没有新型农民。
第二、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既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第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可以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 要培养什么样的新型农民
从当前我国农民的教育情况看,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的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个百分点。这表明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导农民走向市场、走向富裕。进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进一步引导农民走近知识、走向文明,提高农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农民转岗的专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为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直接动力。
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必须大力开展对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所以在新的发展时期,新型农民的含义应该是:
(1)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新的就业观念,为人正直,积极向上,富有事业心,热爱祖国与人民。
(2)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掌握先进农业生产、储运保鲜加工、农业机械、农村能源环保等方面现代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
(3)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与产业开发能力。了解与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知识等,能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创业。
(4)形成较强的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创办的产业(企业)科技含量高,产品新、质量好、销路畅、效益高,一定程度上代表农业科技在应用领域的先进性和发展方向,成为中坚农户和科技示范户。同时,乐于带领周围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共同富裕。
四怎样培养新型农民
培养新型农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目前,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是城市居民的1/6。我国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一)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方面走得更快一些,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绝不能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为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从开始,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400万贫困家庭学生都享受到国家财政提供的“两免一补”资助政策。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于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中央部署,今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将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二)是要加强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实际,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最后建立起来,因而一些领域和地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蔓延,这种情况在不少农村也表现得较为严重。这些在道德观念和人们行为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腐蚀着人们的灵魂,污染着社会空气,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对农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做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使我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适应。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要注重用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影响和带动周围农民群众,促进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
(三)是要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新型农民提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选拔机制。增加农村人才选拔的透明度,保障农民群众对培养选拔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近年来,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为了培养新型农民,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鸡东县是黑龙江省重要的优质商品粮产区,全县农村人口占%,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仅占.%。人才不足特别是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实用型人才稀缺,成为制约该

浅议建设新农村  培育新型农民》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