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总结报告 > 调研报告 > 正文

区农机推广体系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2017/6/6

区农机推广体系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区地处省西北部,是旅游核心服务区。总人口44.6万,土地总面积21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其中稻田24.3万亩。近年来,区农机局紧紧围绕立足农业,发展农机,服务农村的宗旨,始终把创新管理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机公益性服务作为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有力的推动了农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机耕水平达到65%,机收水平达到41%,全区农机总动力连续4年递增8%以上,目前达到31万千瓦。
一、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机构建设情况。
按照有利于业务指导、高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我区原有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设置不变。各乡(镇)将原农业综合服务站中农技、畜牧兽医、农机等农业技术岗位重新整合设置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的管理模式,核定全额事业编5名,配备站长1名,其中农技推广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岗位2名,农机管理岗位1名,畜牧与动物防疫岗位2名。全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中农机管理岗位核定编制数为27个。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督等工作。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业务工作实行分块运作,其中区农机局负责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中农机人员的业务指导。
(二)队伍建设情况。
目前,全区27个乡(镇)、办事处农业技术推广和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都配有一名农机员。其中年龄在30至40岁的有21人,40至50岁的有6人;大专文化程度9人,中专文化程度15人,高中文化程度2人,初中文化程度1人;初级职称13人。
每年区农机局都会采取以会代训、现场培训、交流学习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对乡镇农机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组织农机人员学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更新、补充、拓展农机公益性服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广大机手对农机技术、信息、政策、维修、安全等方面的需求。
(三)经费保障情况。
全区各乡(镇)、办事处农业技术推广和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为国家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人员经费足额纳入区财政预算。农机人员的基本工资按照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标准执行,由区财政纳入预算安排并实行工资统发;津补贴由区财政按编制下拔到乡镇,各乡(镇)按区财政统一标准发放到人。
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创新推广方式。近年来,我区把实施水稻机插秧作为农机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创新推广方式,大力推广以机插秧为突破口的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全区创办了16个机插秧示范片,机插秧面积达到6000亩,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将突破40%。
在各乡(镇)推行以农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模式的工作责任制度,每个乡(镇)农机员指导一个村(或基地、专业合作社),培植十户农机科技示范户。广泛开展农机服务,将农机公益性服务人员打造成农机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展技术服务。特别是今年五月份机插秧的高峰期,区农机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早去晚归,周末加班,进村入户,手把手的指导农户插秧。“太阳晒黑了皮肤,田泥弄脏了衣服,汗水湿透了衣襟,农户满意的称赞,农机人忘了辛苦。”这是对区农机技术推广站陈平站长下村入户指导机插秧工作的真实写照。
(二)培植农机大户(合作社)。不断扶持和壮大农机推广服务组织,坚持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惠农政策的倾斜,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初见成效,全区农机大户达到10户,注册农机合作社2家。特别是区农机局扶持的鸿申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建社,在桥头乡高枫村,承租稻田200亩,创建了我区第一个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三)落实惠农政策。特别是从采取“全价购机,直补到户”的操作方式以来,区农机推广站和乡镇农机员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广泛宣传,热心服务,补贴机具1782台(套)金额360万元;,截止6月底已完成补贴机具1774台(套)金额270万元。提高了农户购机的热情,推动了农机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提高自身素质。要求乡镇农机员及区农机推广站所有技术及管理人员要坚持学习,除参加局机关组织的集中学习外,要自觉学习农业、农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有关新机具原理等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争做全能型人才。农机推广站还利用召开机具演示会、技术培训会等机会,组织大家进行现场教学。
(五)狠抓作风建设。乡镇农机员服务出现了“三个改变”:在工作作风上,改原来的“面上跑”为“点上蹲”、“跟踪追”;在服务内容上,改原来单一的政策咨询服务为技术指导、农机监管和提供作业信息等多样化服务;在服务态度上,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和“主动上门服务”,取得了“服务方式转变,服务责任增强,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行为规范”的良好效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全区乡镇基层机构多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农机员纳入乡镇统一管理,一个乡镇只有1人,区农机局负责业务指导,因此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的人、财、物力量簿弱,农机推广的职能不强,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人员和经费紧张,不利于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农机部门“管事”而不管人,而乡镇“管人”不管事,造成管理体制不顺。
(二)运行机制不畅。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较少,严重制约了农机化先进技术的宣传、推广、指导和服务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村一级没有安排农机推广服务人员,农机新政策、新技术、新机具落实到农村、农户、农民的速度较慢;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出台后,由于没有推广技术人员及时对机具生产考核、操作手的培训、技术的指导,农机户选择机械设备的盲目性加大,未能选择先进适用的配套农业机械,农机推广人员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人才培养不力。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农机推广技术人员亟需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业务知识,需要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否则就满足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存在学历低、技术职称低、平均年龄大、专业不对口等现象。主要原因是多年来区、乡农机推广站很少充实新人,相当一部分农机站已经出现人员老化、专业知识更新缓慢、工作人员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导致农机科技推广发展后劲不足,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
(四)财政投入不足。一是乡镇站办公条件差。现有的乡镇推广站均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都是和其他站所合署办公,没有必备的办公设备,普遍为“半间房,一张床,一块牌子,一个章”的现状。二是工作经费不足。区财政只安排区推广站和乡镇农机岗位的人头经费,区农机推广站每年只安排10万元的工作经费,只能维持办公室运转,无法开展新机具的推广和农机购置补贴核机等工作的落实。
四、对策和建议
(一)充实人员,提高素质,增强队伍战斗力。需要选拔一批专业对口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机推广工作第一线,支持技术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推广队伍素质。对在岗、有实践经验的、年轻的、素质较好的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可以委托大专院校实行短期专业培训,努力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的、战斗力较强的农机推广队伍。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尽量多组织召开机具演示会、技术培训会,以会代训,现场教学,分期分批让基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掌握实实在在的农机新技术,通过他们把新技术直接带到农民手中。通过采用适当补贴的方式在各个行政村安排1名村级农机服务员。
(二)出台政策,争取支持,保障推广工作经费。要进一步呼吁和宣传农机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定位,明确职能和任务,积极争取和出台相关政策,把农机推广工作经费纳入区政府财政预算。应适当增加农机推广部门的人员和编制,使每个乡镇保持在编专职农机推广人员2至3人,技术职称评聘制度也应该对一线的技术人员倾斜。只有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三)筹措资金,搞好协调,改善办公条件。区农机推广站要开展农机推广,下村入户搞服务,落实农机补贴政策,下村核查机具,都需要交通车辆。希望上级财政和农机部门给予安排扶持资金。乡镇站属乡镇和农机局双重领导,农机局与乡镇站仅仅是业务方面的上下级关系。要改善乡镇站的办公条件难度较大,需要各级农机部门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希望上级财政和农机推广部门考虑安排扶持资金,补贴配套必需的现代化办公设备,改善基层人员的办公条件,提高办公效率。
(四)开拓创新,强化服务,完善推广机制。要围绕区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农机推广工作的出发点,把服务拓宽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继续坚持点上试验、片上示范、面上推广的推广工作基本步骤,进一步完善推广服务体系,以区站为龙头,乡镇为纽带,村级为基础,农机大户或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把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培养成为推广农机新技术的示范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展示农机先进技术的明显效益,以此宣传教育和带动农机新技术的加快应用。
区农机推广体系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