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思想学习 > 正文

浅谈风动码挡的设计和优缺点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0/9/8

浅谈风动码挡的设计和优缺点

浅谈风动码挡的设计和优缺点
摘要:一坡三挡保护装置广泛运用于井下斜井运输中,但是人力操作码挡的起落又存许多缺点,电动码挡也存在一些不足,而风动码挡恰好能够克服这些缺点和不足,因此风动码挡在井下斜井运输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主题词:风动码挡、设计、优缺点

1、问题的提出

1.1概述

在井下斜井运输中,作为防止跑车的一坡三挡保护装置必不可少。在井下生产中,当绞车牵引着矿车或矿件运行到码挡附近时,信号工发出停车信号,绞车停稳后,把勾工从避险硐内走出来,将码挡抬起到合适的高度后,撤到避险动内,由信号工再次发出开车信号,绞车继续运行。由于斜井防止跑车装置是一坡三挡,因而在绞车反复运输时,把勾工需要频繁起落码挡,绞车也必须多次停车、启动,很不方便。

1.2人力起落码挡存在的主要缺点

1.2.1码挡比较重,一人反复起落码挡比较吃力,有时需要两人合力才能将码挡起落到合适的高度,职工劳动强度大。

1.2.2在正常工作时,需要反复起落码挡,绞车也需要反复停起车,浪费了许多有效的工作时间,影响了斜井提升效率。

1.2.3个别职工为了多绞几勾、早下班,图省事,把码挡甩掉不用或者在绞车运行时起落码挡,违章作业,造成安全隐患,威胁安全生产。

1.3风动码挡的提出

如何充分利用码挡,又能够避免人力起落码挡的缺点,这是问题关键。我根据码挡起落的特点,利用风锤架子和球型阀门相配合,设计制作了风动码挡,充分解决了这一问题。

2、风动码挡的制作和原理

2.1风动码挡的制作

2.1.1首先根据码挡起落的高度,确定风锤架子的长度,然后对风锤架子进行改制。

2.1.2如右图所示,将四个球型阀门平行固定在一个面板上,并把四个球型阀门的控制手柄平行固定在一个长度为400厘米的铁管或圆钢上(直径25毫米左右),实现四个球型阀门的联动,同时做到:在位置一时,1、2两个阀门处于接通状态,3、4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在位置二时,1、2两个阀门处于关闭状态,3、4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接通状态。

2.1.3利用6分胶管把4分马牙扣管三通接头、阀门、风锤架子处的接头按右图所示连接起来,并将风锤架子活塞上焊制的铁环9与通过滑轮连接码挡的钢丝绳相连接,就制成了风动码挡。

2.2风动码挡的工作原理

当操作手柄6在位置一时,1、2两个球型阀门开
通状态,3、4两个球型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压风从a处进入,通过球型阀门1进入到风锤架子的前腔,风锤架子后腔的压风通过球型阀门2泄出,使风锤架子的活塞缩回,从而带动码挡升起。当操作手柄6在位置二时,1、2两个球型阀门处于关闭状态,3、4两处于开通状态,压风从a处进入,通过球型阀门4进入到风锤架子的后腔,风锤架子前腔的压风通过球型阀门3泄出,使风锤架子的活塞伸出,从而带动码挡落下。

码挡起落的速度可以通过控制a处的进风量和控制手柄6的位置来实现。

3、动码挡的优缺点

3.1风动码挡的优点

3.1.1风动码挡与人力起落码挡相比较,存在明显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3.1.1.1工作人员只需要控制操作手柄的位置,即可实现控制码挡的起落,避免了人力直接起落码挡,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3.1.1.2风动码挡起落速度快,并且速度可以调节,因而可以在绞车运行中操作,大大减少了反复停起绞车和起落码挡所需要得时间,提高了绞车有效运行时间,因而提高了斜井运输效率,提高了生产力。

3.1.1.3由于风动码挡是靠风力传动的,因而可以安装在避险硐内任意位置,且操作简便,避免了施工人员进入斜井操作,从原理上避免了违章作业,保证了安全生产。

3.1.2与电动码挡相比较,存在的优点:

3.1.2.1风动码挡只用风力传动,而电动码挡需要开关、电机、电缆等设施,因而设施简单,成本低廉。

3.1.2.2由于风动码挡只需使用四个球型阀门和风锤架子来控制,与电动码挡相比较,结构简单,故障率极低。

3.1.2.3在井下环境使用风动码挡,从原理上消除了电动码挡所涉及的失爆现象,更有利于安全生产。

3.1.2.4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由于钱家营矿业公司井下多处压风机串联供风,因而风压稳定,即使个别压风机停电检修,也不会影响码挡的使用。而电动码挡,当绞车和码挡电源不一致时,停电检修会造成相互影响。

3.2风动码挡的缺点

风动码挡在操作的瞬间,由于压风释放会产生一定的噪音。

4、应用前景

钱家营矿业公司开拓三区,在-850斜井使用风动码挡已有一年时间。效果良好,事故率几乎为零,保证了斜井的正常运输,同时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人身安全,因而在斜井运输中风动码挡较好推广价值。

-10-21

浅谈风动码挡的设计和优缺点》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