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经验交流 > 正文

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经验交流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17

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贷款五级分类是准确测评信贷风险,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使农信社信贷文化得到健康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工作。其分类核心是对借款人的还款来源和还款能力作出客观判断,根据贷款损失程度的大小,来认定贷款的形态。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农信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从内部管理的需求来说,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对农信社势在必行。但从我社目前贷款五级分类实施总体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人员素质、思想意识、信贷管理、信息来源等方面与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要求和技术含量不相匹配,导致分类出现偏离,未能全面、准确地揭示贷款风险、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两种片面思想认识,一定程度影响分类结果。
一是部分基层社担心实行五级分类后,不同类别的贷款将按不同比例提取呆账准备金,可能会增大农村信用社的成本支出,影响到利润。二是部分基层社担心准确分类后,不良贷款上升,影响经营业绩,影响当事人职(岗)位,加之五级分类操作较复杂、繁琐、细致,大大增加了信贷员工作量,心理上有抵触情绪。
(二)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贷款五级分类作为一种先进的信贷管理手段,较“四级分类”要求更高,既要求定性分析,也要求定量分析,是建立在对现金流量、财务比率、担保和非财务因素分析等四项分析方法之上的实践性很强的操作体系,其运作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难度高,要通过多种手段,获取、评估借款人的财务和非财务状况信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技术含量,要求信贷业务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综合素质、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敏锐的判断能力。从我社目前情况看,信贷业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从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上还很难正确把握和适应贷款五级分类的要求,对分类程序与方法的理解运用存在一定的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五级分类效果和质量。如部分信贷员实际上看不懂企业会计报表,更不知道如何去分析,这对贷款五级分类的有效施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信息获取渠道不宽,信息资料收集难度大。
贷款五级分类要求分类信息多样化,而且非常倚重于财务状况的分析,而从目前我社掌握的信息来源来看,普遍存在借款人财务制度不健全,四大报表不齐,财务信息虚假,信贷人员对政策信息的预见性和敏感性欠缺,特别是农信社主要贷款对象之一的乡村企业和私营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增加了贷款分类分析的难度,影响分类工作进程和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对于点多面广的农户,由于其居住分散,贷款额度小、家庭状况复杂和信息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符合分类要求的信息收集难度大,一定程度影响分类的准确性。
(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电子化管理程度普遍较低。
一是很多基层社分类人员进行微机操作的能力较弱,甚至有些不会操作微机,给五级分类的实施和具体操作带来困难。二是操作程序复杂化,分类操作工具繁琐复杂,严格的分类标准和要求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特色不相适应。计算机系统从硬件到软件的开发运用比较落后,大量的分类信息依赖手工录入,不但导致程序多、数量大、操作复杂、工作量骤增的局面,而且不利于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影响了分类工作质量和效率。
(五)信贷档案资料不完整,分类基础工作薄弱。
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老贷款信贷基础资料不完整,贷款合同要素不全,客户财务信息不连续,操作不规范,担保手续不完整,“三查”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尚不同程度地存在,很难准确反映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使得贷款分类理由不够充分,缺乏说服力。
二是贷后管理薄弱,许多贷款贷后管理资料不完整,贷款到期或逾期后,未见贷款到期通知书、贷款逾期通知书和贷后检查报告,未能及时跟踪了解贷款户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一定程度影响分类结果。


(六)存在重阶段性分类,轻长期管理的倾向。
有些分类人员、甚至领导认为,上级现在要求实施五级分类,就集中几个人突击抓一下,把贷款分成五个类别,等验收完毕了事,没有把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信贷监管工程系统来抓,更谈不上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实现时时动态监控。
二、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和学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
一是通过宣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充分认识贷款五级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克服心理障碍,消除畏难情绪,积极鼓励和督促信贷人员加强对贷款五级分类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操作技能。
二是通过以考促学、以学促进,对现有信贷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对部分确实难以适应贷款分类工作要求的人员,坚决要求退出信贷岗位,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把贷款五级分类业务知识作为信贷人员上岗考试的重要内容,使信贷人员感到压力,进而产生学习动力,从而提高贷款分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结合农信社经营特色,立足三农,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再理论、再实践,探索补充适应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不能照搬照套商业银行的分类做法,更不能拔苗助长。
一是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配套的办法,对信贷管理人员进行分类操作培训,指导分类人员把握贷款分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高分类人员综合操作技能。同时做好业务骨干的培训,充分发挥以点带面作用,特别是针对以往分类认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分析和梳理,并形成书面的指导性文件。
二是组织业务骨干深入基层社进行巡回现场检查指导,及时反馈和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是定期不定期组织分类操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查找问题,集思广义,使分类人员业务水平在交流中相互提高,分类操作能力在交流中不断增强,分类的标准、方法得到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尽可能在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分类质量的前提下,简化分类标准和操作程序,以确保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顺利、有效实施。
(三)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一是强化贷款“三查”制度和贷款各环节的规范性操作,从各个环节严防贷款操作风险,提高信贷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信息收集基础性管理。信贷人员要以贷款分类为契机,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和完善信贷档案,掌握和了解借款人真实的经营管理情况和财务状况,及时收集财务报表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加强对借款人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分析,及时督促借款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并进行连续不断的分析和监控,有效阻止信息造假行为。
三是要求贷款企业除提供必须的贷款资料外,把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四大报表)作为是否贷款的条件之一,这不仅可以把好贷前调查关,为贷款分类提供足够信息依据,还督促企业完善、健全财务制度,为贷后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四)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检查督导,提高分类质量。
一是上级联社应尽快制定贷款五级分类的考核奖励办法,实行严格问责,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以规范贷款分类行为,减少分类的随意性,切实加强信贷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风险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采取抽样或专项检查的形式,定期不不定期地对各基层社贷款分类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并督促整改,促使信用社贷款分类工作经常化和动态监管工作日常化。
(五)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贷后管理,保证五级分类的长期性和延续性。
一是各基层社负责人和分类操作人员要充分认识贷款五级分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对农信社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能把五级分类当成临时性、阶段性的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要定期对贷款的质量进行认定分析。
二是各基层社要定期进行贷后检查,定期收集借款人的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以及相关的政策信息并进行讨论分析,为准确分类提供依据。
三是监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能、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切实有效推进风险监控的长效机制建设。
(六)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农信社科技支撑力量。
一是省联社在制订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类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完善贷款五级分类硬件设施;同时,加强科技培训,增强科技力量,提供科学技术保障。
二是加快五级分类管理系统有关软件的开发,把五级分类管理系统与其他电子化综合运用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分类数据集中规范管理和机构间信息的传递以及数据资源共享,推进信贷业务科学、规范的电子化管理进程。

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