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品德学科发展性评价的策略研究

工作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11/1/3

品德学科发展性评价的策略研究第2页

给自己: 同伴给我: 在学习过程中我知道了爸爸妈妈说:

老师说 教材为我们设计了很好的评价栏目,但单靠每节新课上的评价是不够的,要注重评价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可根据课文内容而定,一般是一至四周一评。在评价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上表,学了《我在班级中》主题活动后,我们进行评价。在使用这个栏目时,老师请同学们自己给自己评一评,能做到的就涂上红“★”,最多涂五个。做不好的同学不要着急,一周后再来评一评,做到了,也可以涂上红“★”。这样,后者的评价的次数和时间与其他同学不同,体现了差异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激励作用,为人的发展服务。 品德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以及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品德新课程的评价也提供了多种平台。例如评价与争章活动相结合,较好地整合了教材内容与争章活动内容,发挥了学校整体育人的功能,是品德新课程主题活动评价与其他教育活动相互整合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我们尝试将发展性评价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结合起来。如《品德与社会》第一册,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打破单元的界限,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共设八枚。主要程序如下:开展主题学习活动,报名注册,申请考章,小组考章等几个环节开展。考章以学生的申请为准,面向个体,可灵活机动安排参加人数、地点和时间。一般根据学生不同程度需求而定。如以《品德与社会》第一册为例:教 材

章名

获 章 要 求

第一单元:1、天生我材必有用2、取长补短3、你的我的榜样4、竞争与合作交往章友谊章1、同学之间相处时,能为别人着想,不为一点小事赌气,能宽容、体谅同学。2、收集一个名人论友谊的故事或格言两条。3、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乐于交往,做5件帮助同学的事,并想办法记下来。第二单元:1、我来画棵家庭树2、我家的故事3、家人关怀我成长4、欢迎来我家孝敬章礼仪章1、能选择一、二个自己孝敬家人的事例讲给同学听。2、当一周“家长”,安排一家人的生活;会在星期天操持主要家务,根据家庭成员的情况安排食谱。3、模拟实践,邀请同学到家做客,交换地址、电话号码;课后,到同学家做客。第三单元:1、从小爱学习2、做学习的有心人3、学习天地多宽广4、寸金难买寸光阴阅读章惜时章1、办一本借书证,到新华书店看书、上网浏览,记好学校收获。2、观察同学的学习好习惯,记下来交流。3、收集惜时谚语;制订《每日课余时间安排表》。4、访问一位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人,写好访问日记。第四单元:1、生活中的你我他2、走进市场3、农产品的家园4、日新月异的生活用品理财章信息章

1、了解家庭经济收入来源;能统计月家庭支出金额。2、会合理使用零钱,会到超市、市场购买有关物品。4、热心收集信息,掌握信息分类方法,备有信息卡。2、运用信息为自己和集体服务,在小队、中队中交流。 此外,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我校园”公益广告语征集活动和“家乡环境调查”、“童眼看家乡”等系列主题实践体验活动。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写出以宣传公民道德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语,如“随手做环保,校园更美好”、“学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和通过演讲、征文比赛、报告会和“小小画笔绘明天”、组织队员参观农业示范园,学生们参与其中,从活动中激发了爱家乡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句句关情——阶段性(学期)评价 学期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不是过去期末考试的翻版。它侧重的是一个学习阶段,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品德新课程是按照主题设计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不同的主题活动构成了同一个主题单元,不同的主题单元构成了一个阶段(学期)的教学活动。因此,主题活动(主题单元)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轨迹,是阶段性(学期)评价的基础,是阶段性(学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看来,阶段性(学期)评价不应该是期末的一次综合性评价,而应该是建立在日常性评价、主题活动评价、主题单元评价基础上的分析和评定,即阶段性评价必然建立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如《品德与生活》课程阶段性(学期)评价案例:老师给我的评价

你真棒

还不错

要加油

行为与习惯评价标准

在生活中尊老、爱老、敬老

爱护资源,节约用纸

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与技能评价标准

认识自己的身体,懂得保护身体的方法

了解家乡的自然、社会概况,初步发展社会调查能力。

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

了解秋季收获物的特征与变化,发展多角度观察能力。

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与差异。

了解与声音有关的科学常识,初步具备从事简单的科学试验、调查、统计的能力。

懂得纸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及其与森林的关系,初步具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实践能力。

情感与态度评价标准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按时准备活动工具和材料。

活动中爱动脑筋,有自己的想法。

活动中喜欢并善于和同学、老师及其他人交流、合作。

认真制作自己的小作品或完成小试验

对本学期的各主题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探索欲。

关注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

评价标准过程与方法

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自主地探究,获是感受和体验。

尝试用观察、调查、访问、统计、科学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小伙伴对我说:◎你真棒!向你学习!( )◎你做的不错!要争取更上一层楼!( )◎要加油啊!努力会比现在做的好!( )爸爸妈妈想对我说:我对自己的品德与生活课上的表现感到!( ) 我们认为,要真正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根本在于改变以一个“等第”(或分数)评定一门学科的现状。阶段性(学期)评价必须清晰地反映出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我们试图从生活的整体性入手,按照主体单元学习的逻辑,选择主要活动,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在一起进行评价,更加清晰表明学生在各个主题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评价方法注重质性评价 在品德课中,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可以通过定量评价呈现出来,但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无法量化”,或是“不确定”的,只能通过定性评价进行。然而,一方面被评价者(学生数)多,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差异性大,而教师在品德课课时数少的情况下,记录的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局部的、即时性的资料;另一方面,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内隐性,内心所想与所做、想做的与做出的可能不相符。这样,教师做出的随机评价、综合评价便容易带有主观性,与学生实际情况出现偏差,导致信度较低。如果未能与学生本人进行交流,让学生被动接受,便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这样学生的学习可能没有丝毫的改进,甚至形成师生间的对立。 据此,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组织评议,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注他,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激励。 1、交流评议法。参加评价的人根据评价的内容对被评价人进行事实判断,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多数人的意见给予质性或者量化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阶段性评价中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评价,如在期末开展自我汇报和小组讨论,大家根据平时的观察和了解给予“星级”评价;二是在一个活动结束后对参与的同学的评价。比如在一次调查性活动结束后,大家根据各种信息的反馈对参与活动的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给予“星级”评价等。 2、观察记录法。观察记录是指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方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是否认真、积极参与活动,活动中是否自信,是否善于与人合作等方面,还要注意哪些学生对特定的活动表现出兴趣或展示技巧?他们问些什么问题?对什么任务感到困难?有什么进步?……要及时记录,在一定的时间加以整理和分析。如我对三(2)班一位名叫王小兵的同学作了一阶段的观察,记录是:上课发言比较积极,但口头语言组织能力欠强;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比较积极,但分小组活动时经常离开自己小组,去和别组同学玩,讨论时不怎么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上网查资料,但课外调查、采访等作业经常不完成。 3、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汇集了学生整个的成长和学习过程,呈现出学生的努力与成就,是评价学生学习最好的证据,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学习成长史。学生个人学习档案,以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档案内容包括学生把自己在品德课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的进步和成就。可以诉说这一年来学习之旅的项目;展现“目前最佳作品”的项目;来自家长的讯息……如余萍同学的学习档案袋里有下列内容:一张“我的自画像”、一张“我的明星卡”、一份“我的阳光计划”、“我的优点和缺点”、“我的小小进步”、“妈妈今天做的事”、“今天我当家”活动家长反馈意见表、“校园里的发现”、“家乡物产——萝卜干的广告语”、发展性评价表……档案袋的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进步情形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使得学生有机会反省自己的学习,成为积极主动的自我评价者。 4、描述性评价。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教师通过描述性的评语,具体肯定学生的优势和进步,明确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实质上是对学生一次个别指导,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描述性的评价应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评价的方式应当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成长阶段而变化。教师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阶段和知识形成应保持高度的敏感。我校精心提炼的课堂教学用语一百句,有赏识类的:你敢于向教材(老师)提出个人想法,非常了不起!……有激励类的:你出色的表现证明了你的能力,只要在某方面加把
品德学科发展性评价的策略研究》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