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常用范文 > 模版范例 > 正文

让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教学中

模版范例范文 发布时间:2010/10/31

让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第2页

标: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能自觉遵守竞争规则;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懂得即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成功。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三个活动情境,使教师、教材、学生、环境有机的结合。 活动一:“我们一起搬” 老师先创设一个情境,一个人很用力的搬一张沉重的桌子,但怎么也搬不动。同学们看到后,积极主动的去帮忙,老师借此引出话题,随即扩展到生活中。可操作的内容就即兴在现场表演一番,以唤起原先的生活体验。 活动二:“拉小球竞赛” 让学生通过游戏明白在一起合作时要遵守规则,讲究方法。先让一组同学拉小球,第一次他们拉小球失败了,老师借机请他们谈感受和打算,并让其他学生对刚才的游戏进行评价,相互学习。第二次游戏成功了,学生再谈感受,并共同归纳出:小球排好队就能顺利出来。一起做要遵守规则,要团结互助。同学们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了多重的体验,学会了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三:“我们一起做” 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剪刀、白纸、彩纸、橡皮泥,请小组在10分钟内合作完成一幅作品。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能用悟到的“理”去指导现实的“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实践的体验是深刻的,同学们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均有提高,也明白了合作时的团结是快乐之源。 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学对象的互动功能,也为了能提升小学品德课的实效性,我们应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实际,努力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多种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生活体验。课中的生活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情感体验 认知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形成行为的前提。激情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如果只把人看作是认知,那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生活体验不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识、积累和加工,而是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人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在执教《我家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可先请同学们拿着全家福向大家作家庭介绍,并把全家福粘贴到精心设计成“家”的展示板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已入情入境。于是,教师应趁热打铁,可随即播放曾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的mtv《我爱我家》。当音乐响起,温馨的一刻再次重温,课堂内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此时,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已被充分的调动,他们感动了,并说出了自己纯真而又亲切的话语:“我太感动了,我快要哭了。”“这是多么温暖的一家啊!”“我想到了我的家……”情感上的体验引发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即家人的温馨、幸福,这是教师多少语言也换不来的。 第二种:活动体验 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要求学生坐得端正,不插嘴,不做小动作,学生们似乎成了学习的容器,为此,他们的个性被磨圆了,创新的火花被浇灭了……。所以,我们要尽可能设计同学们喜爱的活动,让他们参与活动中来,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高兴与悲伤。在活动体验中具体可通过表演与游戏的形式来完成。 ①表演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道德的行为情节,组织学生担当教材中的角色进行表演,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体验之中,使学生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萌发真实的感知。如:在教学《我家的故事》一课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表演短剧《做妈妈的好帮手》,在学生面前刻画了“好儿子丁丁”的形象,接着学生们展开课堂讨论:丁丁帮妈妈干了哪些活?是谁让丁丁干这些家务活的?丁丁还准备怎样做家务活?教育学生在家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关心父母,做父母的好帮手。 ②游戏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的机体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品德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教学,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品德课教学游戏按游戏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扮角色游戏 扮角色游戏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情感,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游戏时根据课本中提供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一些学生担任角色,并出场表演。例如: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各种农产品的特征,并有效地渗透现代商品营销意识,我们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我们获得丰收之后,还要想办法把产品推销出去,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推销员”,向大家推销产品,以小朋友的掌声为准,最后评选“精英推销员”。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各自的角色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这个活动,引发儿童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去感受、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和经验。 第二类:竞赛游戏 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通过行可以扩大、加强和提高认识,增强感情,锻炼意志。在课堂上要多为学生创造表现道德行为的机会。小学生好胜强,竞赛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步做到知行统一,但游戏时,教师必须讲清竞赛内容、规则,分组进行竞赛。例如:在《竞争与合作》教学时,可以进行“拔河比赛”游戏。把参赛者平均分为两大组,分别站在中线的两侧,听哨音拿绳,再听哨音用力拔,以大绳中间的红绳过对方线为胜。在竞赛游戏中让学生体验到在竞争中离不开合作,让学生树立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具有参与竞争的意识、集体合作的意识。 第三类:找朋友游戏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玩“找朋友游戏”,教师可以开展“红花找朋友”活动,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做“找朋友游戏”时,让小朋友戴小红花头饰,找自己身边最乐于帮助别人的小朋友做朋友,并说明为什么找他(她)。 例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帮你,你帮我》一课中: 老师问:“红花,你找谁做朋友?” 一个头戴小红花的小朋友跑到一位穿红衣服的小女孩面前说:“我找她做朋友,因为她在我做不出题目时曾经帮助过我。” 老师再问另一个扮演小红花的小朋友:“小红花,你找谁做朋友?” 另一朵小红花跑到穿蓝衣服的男生面前说:“我找他做朋友。因为在春游时我摔倒了是他拉我起来。” 第三种:模拟体验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有目的地指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做一做、比一比、试一试,引导学生亲自实践,亲自体验,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激发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来做个小导游》一课,先让学生们说说导游的工作和导游应当注意的事项,在这基础上再在课堂内创设“萧山一日游”场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我是小导游,让你满意”上,即设计活动“有游客来萧山,时间很紧只停留一天,但是他们希望能游到萧山更多的景点,让你帮他们设计一个‘萧山一日游’,并做好小导游。”进行模拟体验活动。同学们或扮演导游,或扮演游客,或举着导游旗走在前面,或用刚学到的导游知识作生动的讲解……全班同学均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了不同的角色,一个个神情专注认真,群情振奋激动,真正进入了角色。 第四种:情境体验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而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内驱力和催化剂。因此,在活动教学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积极健康的情感因素,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兴奋状态,激起主动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欲望。活动教学情境设计能否达到其本身所应有的功效,关键取决与教育者是否有效设置了生活体验情境。教育者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能使身心都投入体验的环境和氛围,这就要求所设置的情境具有如下特点:目的性、趣味性、公平性、和灵活性。 在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以个体介入,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以点带面,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体验情境的主人,有效的激起学生认知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参与”的积极状态,以取得明显的道德效果。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①在活动教学情境实施过程中,创设竞争氛围,让学生体验生活的苦乐。 孩子们生活在世界中,有快乐,有烦恼,更有竞争。学生体验生活的苦与乐和竞争的艰辛,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烦恼,可使他们意志更加坚强,懂得遇到挫折应自强不息。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走进市场》时,我们把班级、操场作为学生体验当“售货员”的具体环境,让学生亲自销售自己的“商品”。刚开始“摆摊儿”时,有的学生不好意思吆喝,还有的学生不会“杀价”,有的盈利多,有的连“本”都没回来……。经过锻炼,他们逐渐适应了环境。在这项活动中,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完成了身心体验。它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竞争的范围中,使自己成为体验者,并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情感和心理。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体验,帮助和引导他们把生活经验和习得知识提炼出来,使得到升华,学习得到进步。 ②在活动教学情境实施过程中,创设表现氛围,让学生体验被欣赏的喜悦。 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生活体验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种环境的设定,形成一种影响和感染的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欣赏、自我认识、自我进步的效果。 家长会历来被教师的“一言堂”所垄断,在实践中由于我们改由孩子们唱主角,却达到了显著的效果。开始时,小班长站在讲台上脸红红的,很胆怯,后来小干部的“述职报告”却时时博得家长的阵阵掌声。看到平时在家撒娇的“特等公民”竟变了个人,家长非常高兴。更使家长感动的是孩子们的情真意切的发言和精彩的表演,他们看到了孩子们在学校的真实活动、变化和素质教育的成果。孩子们通过主体作用的发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是好样的”,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体验到了被大人们欣赏、赞扬的喜悦,
让生活体验走进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