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论文中心 > 行政论文 > 正文

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行政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7/2/11

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以市区实施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
三年行动计划为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以完善党的基层组织机制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才能提升村(社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来,市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部署精神,结合城区工作实际,全面启动了“夯实根基&8226;筑强堡垒——区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简称“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每年投入不少于200万元经费,三年合计不少于600万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70个村(农村社区)软硬件建设,使全城区90%以上的村(社区)基层组织实现职能事务规范化、队伍管理规范化、阵地建设规范化、规章制度规范化“四个规范化”。“三年行动计划”经验做法得到++部《信息》(第期)综合采用报道。
为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推动村(社区)规范化建设的做法,组成调研组,深入5个乡镇74个村(社区),采取蹲点调研、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对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进行了全面调研,就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深入剖析,并在提升认识、总结实践、探索规律上理清思路,研究措施,提出对策,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一、区全面推进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实施背景
区是千年古县,蝶变新区,辖5个乡镇,74个村(社区)。自撤县设区以来,辖区内的村(社区)一直沿用县遗留下来的办公设施。近年来,区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投入力度,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选好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村级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村级工作规范化等等,取得了明显成效,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基层组织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矛盾。走访调研中,31%的调查对象认为村(社区)“两委”干部素质偏低;26.2%的调查对象认为村级经济薄弱,基础建设不足;25.8%的调查对象认为村务管理不规范;10.6%的调查对象认为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等(见图1)。





图1:村级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抽样调查
1.村(社区)干部队伍结构不优。普遍存在“三偏”现象。一是年龄偏大,全城区532名村干部中,以40—50岁的居多,共256人,占48.1%;40岁以下的仅168人,占31.6%;50岁以上的108人,占20.3%(见图2)。由于年龄偏大,任职时间长,部分村干部工作讲究四平八稳,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二是文化素质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有261人,占49.1%;高中文化含中专文化的有199人,占37.4%;大专以上的仅有72人,占13.5%(见图3),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村干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动态信息难以捕捉,对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准确定位,对农村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难以适应;三是女干部偏少,仅有女性干部54人,占10.2%,不利于发挥妇女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伟大作用。另外,一些村(社区)连续几年没有发展党员,导致农村党员数量偏少,缺乏新鲜血液,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村基层党组织长远发展。






图2:区村(社区)“两委”班子队伍年龄结构图




图3:区村(社区)“两委”班子队文化层次结构图
2.村(社区)“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发展的快与慢,首先要看党支部能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部分村级班子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弱化,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发展经济等方面无法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群众公信度低。有的党组织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不强、战斗力低下、群众工作不力、工作实绩平庸,在困难面前经常束手无策,“等、靠、要”思想严重,难以及时有效解决村(社区)内部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甚至有的存在“内耗”现象,有的村(社区)支书、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各自为政,班子不协调,思想不统一,无法发挥村级班子应有的战斗力。
3.村(社区)党组织阵地建设较薄弱。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薄弱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及群众公信力的老大难问题。区本身经济总量小,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多数村(社区)甚至没有集体经济,一定程度上导致村(社区)党组织阵地建设滞后。调查中发现,有75%的村(社区)办公环境较差,办公场所老化破旧;47%的村(社区)办公场所狭小,缺乏公共服务空间,功能室配套建设不足;23%的村(社区)办公设备不足,缺乏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办公桌椅、办公设备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普遍缺乏,村级文化建设落后。村级阵地逐渐萎缩,满足不了工作需要,辐射功能较差,难以充分发挥阵地堡垒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村级组织建设的活力(见图4)。




图4:区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4.村级事务管理不够规范。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问责机制,村(社区)普遍存在自治不民主、决策不透明、财务不公开,职能定位不清晰等问题,村务管理相对混乱。一些村(社区)“两委”班子制度不健全,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职责不明晰,二元权力结构使得组织构架重叠,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农村基层组织功能,造成能力弱化;有的村(社区)没有建立完善的村党支部议事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有的村(社区)长期不进行村务公开,搞假公开、半公开、滞后公开;有的民主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没有经过村民会议表决通过,存在少数人说的算现象;有的没有充分发挥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作用,对集体资产、资源等管理混乱,财务支出随意性较大;有的档案管理制度不规范,重要文件资料未能得到妥善保管。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村(社区)“两委”干部得不到群众信任,干群关系逐渐冷漠。
5.村(社区)“两委”干部宗旨意识淡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关系和利益导向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村(社区)“两委”干部宗旨观念逐渐淡化,价值观念偏向于利益化,消极对待工作,作风懒散,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个别村干部思想作风不纯,行为不检点,法纪观念淡薄,小农意识严重,注重维护小团体利益,考虑群众集体利益较少,出现不为群众谋利益,反而与民争利的不良现象,有的甚至出现贪污受贿行为。部分村干部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不安排值班轮班,不按时上下班,工作自由散漫,个人行为、自由主义突出,不利于班子的团结,出现群众办事找不到人的现象,降低村干部的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面对现状困境,为破解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难的问题,区结合调研中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创新开展“夯实根基&8226;筑强堡垒——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加强村(社区)基层组织软硬件建设,不断激活基层组织活力。
(二)现实意义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各级战线上的先锋堡垒,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心所在,在党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大作用。区开展“夯实根基&8226;筑强堡垒——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有利于全面夯实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村“两委”班子和信念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群众满意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通过规范化建设,着力把区村(社区)建设成为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村(社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开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开展“三年行动计划”是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的坚强保证。随着改革开放逐渐进入深水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人民群众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诉求日益凸显。在全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自撤县设区以来,也面临着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多变等严峻考验,赶超跨越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首要主题。村(社区)基层组织作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延伸,是人民群众开展民主自治,强化基层管理的前沿阵地,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提高基层民主水平的坚强保证,是解决当前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内部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一组两会”协商自治制度,建立和完善基层组织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党员政治理论水平和民主管理能力,有利于基层民主管理顺利推行,维护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
2.开展“三年行动计划”是加快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第一要务,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勇于开拓创新的基层党组织去组织、发动、示范和引领。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城区,所辖5个乡镇都是农业比重较大的落后地区。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紧抓市推动农村党建示范点和综合示范村建设的有利契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吸引整合发展优势资源,不断提高基层党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发挥党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形成以专业大户为示范,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格局,强化村(社区)自我造血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积极性,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势在必行。
3.开展“三年行动计划”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基层组织这个基础不稳,整个社会大厦也就支撑不住。农村社会的稳定,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去引领、支撑。区农村幅员广阔,连续5年荣获“广西平安县(市、区)”称号离不开广大基层组织**工作的突出贡献。基层党组织肩负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处理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服务人民群众等重要任务,在维护社会发展稳定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能够及时掌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不和谐因素,了解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需要,及时把群众所想所盼反映给党的决策层。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才能把社会综治**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构建起一个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二、区推进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以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市委关于开展创建先锋示范城活动、市级综合党建示范点建设等重大部署,全面夯实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软硬件建设,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活力。区党委、政府决定利用三年时间,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以打造一流的基层党建示范村(社区)为目标,以加强村(社区)基层组织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开展“夯实根基&8226;筑强堡垒——区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区在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调研,精心谋划,以铸造精品为目标引领基层组织建设
为落实好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工作,区从8月起就着手组织开展了“三年行动计划”各项前期工作。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全城区70个村(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办公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实地调研情况以及各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需求,结合区实际,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开展“夯实根基&8226;筑强堡垒——区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邕办发〔〕22号)。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统筹发展、便民实效”的基本原则,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计划从初至2015年末,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投入不少于200万元经费,采取“样板引路、全面开花”的方式分三个阶段全面加强和改进70个村(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争取经过三年努力,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村(社区),使区90%以上的村(社区)基层组织实现职能事务规范化、队伍管理规范化、阵地建设规范化、规章制度规范化“四个规范化”,建设成为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村(社区)。
(二)找准定位,健全制度,以规范职能和程序强化基层组织服务能力
村级组织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建设。为了从源头上提升村级组织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区从规范村级组织职能事务和规范工作程序入手,明确职能定位、健全工作制度,本着“规范、完整、实用、稳定”原则,废除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制度、村规民约,更新和完善村级基层党组织、村委会、远程教育及团委、工会、妇代会、计生等配套组织制度,对全城区70个村(农村社区)制作统一规范的制度牌,做到制度上墙公示,责任目标具体,监督管理机制健全,为村级组织规范化运行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通过明确村(社区)职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村党组织、村委会、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城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党建工作联席会制度,畅通上下沟通渠道,强化各级联系,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健全村(社区)党支部议事、“一事一议”、发展党员工作、党员学习、“三会一课”等制度,村委会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财务管理制度、印章使用管理、村干部轮流值班等制度;建立社区居委会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各项工作委员会职责、社区工作人员职责、社区居委会民主理财等制度。通过规范村(社区)党组织职能,建章立制,使村(社区)组织有章可依,有法可循,切实加强了对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的管理,规范了村(社区)“两委”干部行为,提升了他们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调研中了解到,91%的调查对象认为村(社区)“两委”干部履行能力有所提高,95.3%的调查对象认为村(社区)“两委”干部服务水平有所提升,89.7%的调查对象认为村(社区)“两委”干部值班情况有所改善,97%的调查对象认为党组织作用发挥明显提高,3%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见图5)。





图5:村(社区)“两委”工作改善情况抽样调查
(三)多措并举,筑强堡垒,以规范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组织“软实力”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直接实施者,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影响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区把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在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作风建设等方面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村(社区)干部队伍生机与活力。
一是实施“班子强化工程”。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免向区委组织部备案制度,进一步强化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集中整顿后进村(社区)班子,对班子软弱涣散,工作不力的村(社区),坚决通过“三推两选一培”【即由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三方面推荐候选人,再召开公开竞选会让组织选、群众选,将优秀的年轻人才选拔进入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行列,最后由组织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村(社区)干部】把农村党员中优秀分子选进村干部队伍。加强村(社区)后备干部储备力度,着力从致富带头能人、回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青年等优秀年轻人中选拔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通过对蒲庙镇梁村、百济镇新平村、那楼镇中山村、新江镇新乐村、中和乡那才村等后进村进行集中整顿,通过“三推两选一培”,12名能力强、素质高、群众信任的优秀党员充实到了村“两委”班子,有效加强了后进村“两委”班子战斗力。
二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拓宽党员干部培训渠道,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结合“美丽&8226;清洁乡村”活动,围绕“清洁乡村我先行,美丽家园靠大家”培训主题,开展村干部集中轮训,同时选派一批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到市委党校或自治区党校培训。为进一步开阔村(社区)干部视野,增长见识,学习先进,组织一批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到区内外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有效提高了村(社区)“两委”干部综合素质,增长了引领发展的本领。
三是实施“作风提振工程”。通过深入开展“六治六比六创建”活动,着力治“浮”比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着力治“空”比实效,创建“务实型”组织;着力治“庸”比突破,创建“创新型”组织;着力治“慢”比效率,创建“效能型”组织;着力治“散”比质量,创建“服务型”组织;着力治“奢”比奉献,创建“廉洁型”组织,搭建起制度、监督、查处“三个平台”,不断规范村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筑牢思想教育、防腐拒变、法律威慑“三道防线”,强化村干部清正廉洁、服务群众的意识,让村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严格执行村(社区)干部轮流值班机制,不断激励村(社区)干部带头入户为群众解决各种矛盾问题。
四是实施“源头工程”。结合市委关于实施发展党员后进村(社区)转化升级“百千万”项目工程的部署,坚持和完善基层党建带团建、团员推优等制度,深入开展“在一线入党&8226;到基层砺炼”活动,在农村青年、妇女、退伍军人、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和“两新”组织中发展党员,不断优化和改善村(社区)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初步统计,1-8月区70个村(农村社区)共发展党员63人,其中女党员17人,占总数的26.98%,比同期的20.65%增长6.33%;高中以上学历24人,占总数的38.09%,比同期26.08%增长12.01%;35岁以下18人,占总数的28.56%,比同期的19.56%增长9%(见图6)。




图6:1—8月与同期新发展党员成分对比图
(四)统一标准,夯实根基,以规范阵地建设打牢基层组织战斗堡垒
村级组织阵地是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学习、工作、议事以及其他活动的综合平台,是广泛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也是为群众提供文化、教育、娱乐等公益性服务的重要场所。区把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作为规范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分三批次提升村级组织建设,健全活动场所,今年已完成团阳村、坛垌村等10个村(社区)的阵地规范化建设,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党执政基础。一方面,严格构建标准化阵地,遵循“便于出入、利于办事”原则,以统一化标准改造村(社区)办公服务场所,例如新建或扩建村(社区)办公服务场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达到200平方米以上;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达到400平方米以上。另一方面,规范阵地功能设置,按照办理公共事务、组织群众活动和提供服务的功能,设置相关功能室,做到统一标配、统一标识、统一布局。村级设置“一站一部一厅一家一中心八室”(简称111118),即“一站”:劳动保障工作站;“一部”:民兵营(连)部;“一厅”:“一站式”服务大厅;“一家”:妇女之家;“一中心”:党员培训中心(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八室”:村党组织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村民文体活动室、人口计生服务室、综合会议室、党员会议室、矛盾纠纷调解室、民兵活动室。社区设置“一部一厅一市四站七室”(简称11147),即“一部”:民兵营(连)部;“一厅”:“一站式”服务大厅;“一市”:爱心超市(爱心捐助站);“四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志愿者登记管理站、社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驿站、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七室”:社区党组织办公室、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居民文体活动室、计生指导室、社区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民兵活动室。以完善村(社区)阵地功能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五)创新机制,构建体系,以延伸服务功能增强基层组织生机活力
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立体化管理,多领域服务”的原则,通过构建“六项机制”,在村(社区)中延伸服务触角,为群众办实事谋实惠,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为民服务“新体系”。
1.构建网格化服务机制。以坡(屯)为单位,划分为多个网格,推选出网格长,设置网格点服务管理公示栏,以网格化服务及时高效服务群众,努力形成老百姓“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有话当面讲、有事当场办”的格局。
2.构建民意办理机制。完善以乡镇“一站式”便民服务站为后盾、村(社区)“农事村办”服务站为窗口、坡(屯)“农事村办”服务点为基础的三级为民服务网络基础上,在城区、乡镇、村(社区)建立村(居)说事室、民情观察室、民意办理室,构建三级民声记录员、民情观察员、民意办理员“听、察、办”三位一体、上下联动的民情民意办理机制。
3.构建为民服务机制。推行“一村一员一事一评”机制。“一村”指每个村(社区),“一员”指每个村(社区)干部,“一事”指为民解决一件实事,“一评”指接受群众一次评议。每个村(社区)干部每年除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外,至少确定1件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实事或解决1个以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年底接受村(社区)群众的满意度评议。10个试点村(社区)居民对村(社区)服务印象有了较大改观。对办理事项用时的满意度由的69%提升至87%,提高了18%;对办理事项结果的满意度由64%提升至81%,提高了17%;对办理事项态度的满意度由70%提升至91%,提高了21%(见图7)。


图7:推行“三年行动计划”前后群众对服务满意度对比图
4.构建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实行“三对一”帮扶,即一名城区机关干部、乡镇干部、村(社区)干部与一名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五保户/困难户结对子,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五保户、困难户等弱势群体的管理服务工作,构建城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弱势群体管理服务网络平台,及时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服务。
5.构建党员承诺机制。组织和引导农村党员积极参与创建先锋示范村(社区)活动,每年就帮扶困难党员群众、为村(社区)办实事、发展村(社区)经济、维护村(社区)稳定等方面作出承诺。在“承诺、践诺、评诺”三个环节上下功夫,坚持以承诺为起点、以践诺为重点、以评诺为推动,做到有责必诺、有诺必践,确保有责工作项项有承诺,承诺事项件件有落实,切实把党员承诺践诺机制推向深入,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最大发挥。
6.构建村民协商自治制度。试点推行“一组两会”协商自治制度,建立屯级党小组,户主(代)会以及理事会,实现屯级重大事务决策由党小组牵头提议、户主(代)会协商决议、理事会执行落实,不断改善自然屯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薄弱以及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薄弱的问题,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全面推进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思考与启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实践证明,区在职能事务、队伍管理、阵地建设、规章制度四个方面全面推进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有效转变了村(社区)“两委”班子工作作风,提升了基层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先锋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了基层组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把基层党组织的“软实力”转化成为“硬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为深入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基层党组织要从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出发,以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子,不断推动基层党组织整改提高、晋位升级,确保基层组织在服务民生、推动发展中不断焕发生机活力。
(一)强化选拔培养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基层稳,天下安。”村(社区)干部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第一线,直接接触农民群众,是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处于最基层的广大村(社区)干部作风和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选拔培养一支思想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组织能力强的“一好双强”型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队伍是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推进规范化建设的关键。
1.完善村(社区)干部选拔机制。全面落实党员、群众对村(社区)干部选拔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实行“海选”和“公推直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选,即在选举村(社区)“两委”干部前无提名候选人,直接从村民中“海选”出初步候选人,在此基础上再实行差额直选,从“海选”出来的初步候选人中投票选举出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采用自下而上,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推选原则,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的参与热情,给更多符合条件的党员群众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实现村民自己当家作主。对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的村(社区),面向乡镇公开选拔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按照“凭能力给位置、以发展论英雄、看业绩用干部”的思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将思想好、点子多、办法活、干劲足、带富强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为村(社区)发展选好领路人。
2.完善村(社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机制。结合2014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推行“双推双学三考”(即:采取群众推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方式选拔推荐后备干部,采取理论学习和跟班学习相结合方式培养锤炼后备干部,采取正面衡量、实绩评定、反向透视相结合方式全面考核后备干部的能力、绩效和廉政)选拔培养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机制,着力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队伍,为全面提升村(社区)干部队伍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3.完善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人因需施教。尤其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市场信息、实用技术知识等相关内容的培训,着重转变村干部的思想观念,提高村(社区)干部的综合能力。在培训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完善,灵活采取开办培训班、送教下乡、流动党课、现场观摩、异地培训等形式,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增强村干部培训的统筹性。采取“财政补助+个人出资”的形式,鼓励和支持村(社区)干部参与成人教育,提升村干部的整体文化水平。
(二)强化村屯级管理,提升民主自治
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在社会管理的基础层面也担负着领导核心责任。要牢固党组织领导的核心地位,就要不断完善各项村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监管机制,不断加强村屯事务科学化管理。
1.加强协商自治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完善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在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基础上,全面推行“一组两会”协商自治制度,着力把党组织触角和村民自治理念全面延伸到村屯一级,触动党在农村基层的“末梢神经”,激活农村基层自治的“基本细胞”,努力形成“屯里有大事,党小组第一时间介入;屯里有难事,户主会先商议;屯里有实事,理事会牵头干”良好风尚,努力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运行机制,为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按照“于法周全、于事简便、实际管用”原则,深入推行“村财乡(镇)管”,坚持民主理财,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全面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严格落实村务、党务公开,明确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程序、公开时限等,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对未按要求进行公开的村(社区)对相关人员严肃问责。制定村规民约,从村风民俗、道德修养、公共秩序、治安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规定,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加强村级档案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分类,保证村级文件材料齐全完整、规范有序。
3.加强干部监督制度建设。深入开展“正风气、守清廉、树形象”教育实践活动。建立立体监督网络,建立健全电话、**和网络“三位一体”举报平台,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制定廉洁自律制度、文明办事制度、评议考核制度、诫勉制度,全面加强村(社区)干部的监督和考核,变村(社区)干部“随意干”为“规范干”、群众“监督干”。开设“廉政手机平台”,向全体村(社区)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发送“廉政短信”,每月或在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定时将廉政知识发送到村干部“手上”,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创新村级监督体系,按照“党员大会公开推荐、村党组织研究提名、乡镇纪委组织考察、乡镇党委研究任命”程序,组织每个村(社区)从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党员中推荐4名纪检监督员组成纪检监督小组,对村干部进行监督,填补村级监督组织的缺失。
(三)强化党员队伍建设,筑牢组织基础
党员队伍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体现。要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1.着力在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上下功夫。严格按照“十六字方针”发展党员规范党员发展。合理制定发展党员计划,严把“入口关”,重点发展35岁以下,高中文化以上、发展意识强的致富能人、优秀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人群,多途径、全方位拓宽发展源头,壮大入党分子队伍,优化队伍结构。推行“备案、警告、否决”工作模式,把党员发展工作作为对村级党组织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长期不发展党员的村(社区)党组织给予黄牌警告、诫勉谈话、一票否决,并对党组织负责人给予党内通报批评处分或撤职。
2.着力在提升党员队伍素质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城区、乡镇、村(社区)三级教育网络培训资源,实施“四项计划”,即实施学历提升计划,加强与区内外高等院校合作,鼓励农村党员到高等院校进修,脱产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实施致富技能提升计划,不断深化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工程,依托党校、农技服务机构、远程教育等加强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通过聘请党建、法律、农业方面专家、教授,对党员群众进行种植、养殖、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生产技能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带富能力;实施“项目支书”培养计划,通过完善土地经营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实施“项目兴农”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村级党组织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带领群众致富中的“桥头堡”作用,立足农村资源,创办、领办致富带富项目,加快引进适应村级经济发展的增收型项目,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工程。
3.在农村党员管理制度上下功夫。健全和完善发展党员初审、发展党员公示、票决、责任追究等制度。采取入党积极分子“两推荐”,发展党员工作满意度“双评议”,发展党员“四票决”、“五公示”、“六部门审查”等制度,规范发展党员各项程序。同时,从城区或乡镇聘请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党员担任发展党员“特聘组织员”,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坚持以“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为方针,注重思想教育和组织处理并重,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保持城区党员队伍纯洁性。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为村(社区)无职党员搭建发挥作用的载体和舞台,充分调动无职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强化阵地服务建设,推动组织升级
结合市级综合示范村建设“美丽&8226;清洁乡村”活动,以及创建先锋示范城活动,继续创新服务方式方法,不断完善阵地服务功能建设,全面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及时借鉴首批建设点的成功做法和新鲜经验,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创新工作方式,整合各部门各单位资金和资源,继续采取“样板引路、全面开花”方式,有序推进村(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在重点建设市级综合示范村——新江镇新江社区那蒙坡的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先锋示范村、党员示范户等各品牌创建活动,提升工作亮点,打造村级品牌,典型引领,辐射带动全城区各村(社区)共同发展,不断提升基层组织服务水平,全面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现代临港工业新城打下坚实基础。
社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