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常用范文 > 学习材料 > 正文

三农问题:挑战与应对

学习材料范文 发布时间:2012/11/26

三农问题:挑战与应对


挑 战 与 应 对

21世纪,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奋斗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2020年小康社会能否全面实现,关键还要取决于三农问题是否能够真正得到解决。进一步讲,三农在农村,农村稳,社会稳,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这是中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点所在,而为三农服务则又是农村教育的基点所在,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因此,我们在面临课改机遇的同时,也正在迎接新的挑战,如何使基础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是我们现在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基础教育为“三农”服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这一大政方针已经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农村教育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曾有过一段极为尴尬的经历。应试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和选拔精英的教育形式,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而作为文化背景和教育资源与城市有着极大落差的农村来说,它的负效应就显得更为突出。
农村社会之所以发展缓慢,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劳动者素质差、人才匮乏,而根本原因则在于错误的农村应试教育价值取向。应试教育下“重点”培养出来的少数人才最后都离开了农村,不能为农村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而留在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因为生产无技术、就业没本领,无法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要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局面,加快经济建设步伐,首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但需要少数精英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有技术、观念新、懂经营、会管理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说,对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仍然是农村初中教育中的主要的职业教育内容。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的“双开发”不可分离性的基本规律,使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农村初中阶段引进职业教育的内容,正确处理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的关系,使学生在提高文化课水平的同时,能够掌握一定的农村致富实用技术、务工常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日后分流就业打好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基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走文化基础课与农业职业技术课并行发展之路,是基础教育为三农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基础教育为“三农”服务要重在启迪和引领
我们深知,农村的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它的办学模式不同于职业高中或其它技术类学校。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其主要任务还是重点完成文化课教学,不能本末倒置。但这并意昧着我们只是一昧地教授文化课知识,而忽略了专业课教学。这里,就需要我们要摆正二者的关系,因为文化课是专业课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学好专业课,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然而,专业课应该什么开,课程该如何设置,学生该学到一些什么东西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去定位,这是导向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既然我们不是专门的职业学校,那么我们在基础教育为三农服务这一块,工作定位就应该是“贵在启迪、重在引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加强“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术”的教育。
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引导学生能正确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们知到,在农村,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除了有一少部分学生能够升入上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深造之外,剩余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学生将要直接走入社会。这一大部分学生如果在学校没能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就业意识,没能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竞争发展的创业意识,那么他们走入社会就会变得平庸,无所适从,不能尽快地融入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从而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若想适应社会、为了生存,甚至还要从头开始。因此,在学校对他们加强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的培养、启迪及引导,可以让他们在步入社会后少走弯路,能够尽快进入角色,适应生存的需要和发展,这是培养和确保较高素质的农村后备劳动力即后继农民、确保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教育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要学好文化课,要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学生上目光要长远,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更要学好专业课,不要只为了眼前的四五年着想,要为未来的五十年打好铺垫。
其三,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学校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设一些符合当地生产需要、学生乐于接受的专业,如种植、养殖、园林花卉、温室栽培、农村机电等符合地方、农村、农业特色的实用技术,使各学科教学与当地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创业、就业的能力。此外,由于家用现代化机械的广泛使用,使大批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返乡的大部分学生,也将面临这一问题。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还要重点对学生加强劳务输出的教育,教育学生目光不要局限于本乡本土,要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到外面去闹天地,走出家乡、走向城市、走出国门。
三、基础教育为“三农”服务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
农村教育课程改革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又要遵循农村教育的多样性、实践性和适应性,还要考虑与农村转型过渡、劳动力转移相适应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这是新世纪农村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为了更好地为三农及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才、成长、成功,我们充分调查研究了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并结合九年义务教育终端——初中教育的特点,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即以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以文化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为手段,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办学,使学生一口进多口出,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在基础教育为三农服务工作上,主要以分班组教学为契机,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利用和管理,重点开设以实用技术、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程,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为真正突出基础教育为三农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充分完成分班组教学专业课任务的同时,结合我乡区域经济特点,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但我们深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教材的编写是基础教育能否真正三农服务的关键所在,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难点,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认真研究乡域经济特点,并且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建设、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在这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认真学习了国家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为工作的切入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对我省的两个小康示范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中我们看到了小康村新貌,了解了当地的产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对小康村的走访,给我们的震撼很大,以前只是在书本上对“小康”概念有个粗略的了解,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小康?怎样才能尽快实现小康?实现 小康后如何维持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问题我们经过实地考察走访才算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然而,我们的学生,我们乡的农民,他们对这些问题又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呢?答案很清楚,也是肯定的,就是两个字——“模糊”。那么,如何才能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呢?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我们看到的、学到的、想到的,精选、加工、整理后编印成教材,然后下发到学生和农民手中,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使他们尽快了解小康、认识小康,转变思想,掌握技术,并立即投身到小康建设中去。
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思想统一后,马上开始了教材的编写工作。我们将在小康村学到的先进发展模式与当地区域经济特点进行了比较,本着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的原则,然后从五个方面入手,编写了一本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小康之路》。该书从我乡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起笔,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本乡的自然和经济状况,然后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小康”概念做了比较全面的阐释,将小康村新貌、生产和经营模式及未来发展走向作了精彩描述;同时又介绍了我乡的经济能人、产业大户,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现身说法教育和影响学生;教材的重点章节是农村致富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常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整体看,我们的校本教材从其内容上看,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地方的经济建设。
教材的出炉,意味着我校基础教育为三农服务工作迈出了扎实的一步,而让学生真正学会、掌握,并且能够进行实践、操作才是教学的真正的目的。因此,我们本着“慢启动、小

三农问题:挑战与应对》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