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那一世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思想学习 > 正文

对“实”与“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思想学习范文 发布时间:2011/1/2

对“实”与“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研究第2页

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如《生活处处是课堂》一文,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怎么养成的,学生在述说中往往只点明自己的爱好是什么,另外的就乱说一气,讲得完全不得要领。我便请他们停下来,然后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爱打乒乓球的事例,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爱好来自对困难的克服和努力地付出。接着,再让学生继续说,使每个人都感受到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身边的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⑵借助文本的定位,让教学在体验中提升
《品德与生活(社会)》同属经验性课程,采用体验性学习,改造和重组自己的经验,这对于实现课程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的多维目标具有特殊意义。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入手,是解决知行脱节的关键。
反思回味式。即学习主体通过想象、联想、记忆,把自己经历中最值得珍视的事件进行过滤和反思,以引发相应的体验。如:《家人关怀我成长》,我一开始便借助语言描摹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之中,通过回忆父母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关心,产生相应的体验。
心理换位式。是让学生从心理层面上去亲历或模拟某个角色,从中体验与该角色相符的思想、观点、情感和行为;或虚拟自己经历了某件事,联想事情的前因后果,从中体现事件的意义。如《上超市》一文,为了让学生知道小票的重要性,我开展了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让学生扮演售货员跟顾客强调小票的种种用处,使那位学生自己更明白以后小票不能小视。
3、教学要活在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中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的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而更是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会精彩不断,异彩纷呈。
⑴课堂亮点,置于“投影仪”上放大
在教师的诱导下或某种情景中,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或产生的独特感受、体验,这就是课堂亮点。因它是课堂中突发产生的,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所以常被老师忽视草草带过。如何把这类生成资源有机地融入课堂预设,发挥其最大作用?我们不妨及时调整方案,抓住这个亮点,置于“投影仪”上放大,号召全体学生学习这位同学,使所有同学都得到训练,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⑵异样声音,请到“主席台”上陈述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类“异样的声音”,教师不应急于表态,而是把球踢回去,是非曲直由学生说。其实这时的结论是否准确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求证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辨析题“他们这样做对吗?”时,其中一幅图的内容是一个小孩在讽刺另一个考得差的孩子。我问学生“你会怎么样对待这个孩子?”有一个声音说道:“我一脚踢死他!”语惊四座。我觉得我不能说“这样做是不对的”。于是,我用简笔画画出这个孩子,写出这句话,一起成为学生说议的材料,把现实与教材,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孩子在自由的思想碰撞中,明白是非曲直。
4、教学还应活在新颖的学习评价中
学习评价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也制约着教学和教法。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首先体现在知情意行的结合,在认知方面的评价重在能更有效地、客观地对学生“再认、再现能力”进行评价。在行为能力评价上,重在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应用于道德行为之中的实际表现。思品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应该更多地通过学生的行为来反映。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更能使学生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反映出其道德认识。教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要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几个方面;评价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掌握,侧重于活动中的态度及“再认、再现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能力侧重于合作能力及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在评价方法上,应更多地使用“发展性评价”。如:在评价学生“环保”的认知、行为时,有四种情况:a、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b、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c、看到污染环境的的现象能主动劝阻,即使制止;d、主动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有关的公益活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到:四种做法首先应该肯定都是保护环保的表现,只是程度不同。在具体评价每个学生时,先要纵向比,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还要在同学之间横向比,找出不足,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评价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全体学生,体现评价的“达标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三、实践后的反思

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受到教师自身的品德素养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的制约。
1、教师自身的修养决定了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
这种修养,既有教育思想上的修养,又有道德情操上的修养;既有学识与能力上的修养,又有教学艺术上的修养。教学中,教师不应只为完成一次教学活动而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因你的教学感到学习是那么的有意思,让学生因你的教学感到生活是那么的充满美丽。我想,我们不能只重视教书而不重视育人,仅仅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当作是思品教师的任务。应关心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教思品课,对思品的相关知识知道多少,又内化多少,这就是专业的素质。思品教师不一定都是以上这些知识的专家,不一定要系统深入研究。但缺乏这些知识就很可能限制到自己教学的驾奴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走进课堂时常常会显得“底气”不足。为此,要做一个专业型的思品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2、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经验增长,潜能开发和生命成长,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受到教育。如果活动中总是那几张“老面孔”登台亮相,而让大部分学生坐“冷板凳”,便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由于素质的差异,一些性格内向、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不能主动参与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活动效果的提高。
我感到,只有深入地研究,只有深入地实践和较好的教师素养,追求实与活的课堂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四、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田慧生等编著:《活动教学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张茂聪、李成泉:《品德与社会倡导哪些新的课程理念》山东教育出版社.9
张茂聪:《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材、教学》山东人民出版社.9
高峡、张亚夫:《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2)

对“实”与“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研究》由那一世范文网整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网址出处。
Copyright © 2010-2018 www.nayishi.com 那一世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